当前位置: 天津爱心捐卵 > 天津爱心捐卵 >

小孩起风疹怎么办风疹如何治疗和预防

2023-12-04 12:43 - 查看: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疾病,一般病情较轻。引起风疹的原因有很多,那么你知道风疹的发病原因到底是哪些吗?今天小编就向大家介绍风疹的相关知识,赶紧来看看吧!

  目录

  1、风疹是怎么引起的 2、风疹的临床表现与症状

  3、风疹的诊断和检查 4、风疹如何治疗

  5、风疹有哪些治病偏方 6、风疹怎么预防

  7、风疹病人如何护理 8、风疹患者的饮食保健

  9、小孩起风疹怎么办 10、风疹患者不能吃什么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疾病,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孕妇感染风疹,将会导致胎儿严重损害。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FRS)。

  风疹是怎么引起的

  风疹病毒是RNA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是限于人类的病毒。风疹病毒的抗原结构相当稳定,现知只有一种抗原型。

  风疹病毒可在胎盘或胎儿体内(以及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生存增殖,产生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

  本病毒可在兔肾,乳田鼠肾、绿猴肾、兔角膜等细胞培养中生长,能凝集家禽、飞禽和人“O”型红细胞。

  1.传染源

  患者是风疹惟一的传染源,包括亚临床型或隐型感染者,其实际数目比发病者高,因此是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

  传染期在发病前5~7天和发病后3~5天,起病当天和前一天传染性最强。患者口、鼻、咽部分泌物以及血液、大小便等中均可分离出病毒。

  2.传播途径

  一般儿童与成人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也可经接触传染。

  胎内被感染的新生儿,特别咽部可排病毒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因此通过污染的奶瓶、奶头、衣被尿布及直接接触等感染缺乏抗体的医务、家庭成员,或引起婴儿室中传播。

  胎儿被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或有多种先天畸形的先天性风疹。

  3.易感人群

  风疹一般多见于5~9岁的儿童,流行期中青年、成人和老人中发病也不少见。风疹较多见于冬、春季。近年来春夏发病较多,可流行于幼儿园、学校、军队等聚集群体中。

  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化铯、去氧胆酸等均敏感。pH3.0可将其灭活。本病毒不耐热。

  风疹是仅限于人类感染的病毒,它由口、鼻及咽分泌物传给他人,或通过飞沫传播。电镜下多呈球形,直径50~70nm,内有30nm的电子稠密核心,复盖两层疏松外衣。

  包膜厚8nm,其表面有很多5~6nm向外突起的结构,含血凝素。病毒颗粒由RNA和一种壳体衣壳蛋白C和三种包膜蛋白E1,E2a与E2b组成。

  E1和E2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引起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风疹病毒仅一个血清型,与披膜病毒科的60多种病毒无抗原交叉。

  风疹病毒可在胎盘或胎儿体内以及出生后数月甚至数年生存,引起长期、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感染。本病毒可在兔肾、乳田鼠肾、绿猴肾、兔角膜等细胞培养中生长,能凝集鸡、鸽、鹅和人“O”型红细胞。

  病毒在体外的生活力弱,对紫外线、乙醚、氯仿、甲醛、氯化铯、去氧胆酸钠等均敏感。pH6.8和8.1均不易生长,pH3.0可将其灭活。

  本病毒不耐热,56℃ 30min、37℃ 1.5h均可将其杀死,4℃保存不稳定,在-60~-70℃可保持活力3个月,干燥冰冻下可保存9个月。

  发病机制

  患者感染风疹后,风疹病毒首先在上呼吸道黏膜及颈淋巴结复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病毒血症,播散至全身淋巴组织引起淋巴结肿大,病毒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皮疹。

  目前多认为皮疹是由于风疹病毒所致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真皮上层的毛细血管炎症所致。本病病情较轻,病理发现不多,皮肤和淋巴结呈急性、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风疹病毒可引起脑炎、脑组织水肿、非特异性血管周围浸润、神经细胞变性及轻度脑膜反应,也可于感染十几年后由于慢性持续性病变而导致慢性全脑炎。

  先天性风疹的发病原理还不太清楚,已知孕妇感染风疹后,风疹病毒可于病毒血症阶段随血流感染胎盘最后感染胎儿。

  胎盘绒毛膜被感染后有较持久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壁广泛受累的现象。母亲越在孕龄早期被感染风疹,胎儿被感染的机会越多,孕龄第1个月时,10%~50%被感染,第2个月时10%~30%,第3个月时5%~20%,第4个月时1%~5%,以后仍可能有少数胎儿被感染。

  由于胎儿,特别被风疹病毒感染后的胎儿缺乏细胞免疫功能及不产生干扰素等事实,风疹病毒在体内长期广泛存在,并随胎儿细胞分裂、增生时侵入下一代细胞,不断增生传代,形成持续、多器官的全身感染,并由此产生多样的先天性缺陷症状,故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最多见的有白内障、神经性耳聋、先天性心脏病、脑膜脑炎、心肌坏死、间质性肺炎、巨细胞肝炎、肾炎、尿道下裂等。此类新生儿出生后持续排毒数月甚至数年。

  也有不少生后未出现明显症状,但经血清学检查证明胎内时已被风疹病毒感染。近年研究一再揭示先天性风疹患儿常有进行性异常免疫反应。

  风疹的临床表现与症状

  风疹临床上可分为获得性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前者最为常见。

  1.获得性风疹

  (1)潜伏期

  此期间患儿没有不适,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2-3周。

  (2)前驱期

  1~2天,幼儿患者前驱期症状常较轻微,或无前驱期症状;在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则较显著,可持续5~6天。

  表现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

  部分患者咽部及软腭可见玫瑰色或出血性斑疹,但无颊黏膜粗糙、充血及黏膜斑等。

  (3)出疹期

  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

  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

  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称“三日麻疹”。

  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个别患者出疹呈出血性,伴全身出血,主要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增高所致。

  出疹期常有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脾肿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肿大淋巴结有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

  有时风疹患者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可在出疹前4~10天已发生肿大,消退较慢,常持续3~4周。疹退不留色素,无脱屑。仅少数重症患者可有细小糠麸样脱屑,大块脱皮则极少见。

  疹退时体温下降,上呼吸道症状消退,肿大的淋巴结也逐渐恢复,但完全恢复正常需数周后。

  疹一般持续1-4天消退,出疹期常伴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同时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耳后、枕后和颈后淋巴结肿大最明显,肿大淋巴结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脾脏轻度肿大。

  疹退时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而脾脏及浅表肿大的淋巴结消退较慢,常持续3-4周。

  皮疹消退后一般不留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无皮疹性风疹指部分风疹病人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症、淋巴结肿大而无皮疹。

  感染风疹病毒后亦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血清学检查风疹抗体阳性,即所谓隐性染病或亚临床型病人。

  (4)无疹性风疹

  风疹患者只有发热、上呼吸道炎、淋巴结肿痛而无皮疹;也可在感染风疹病毒后没有任何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风疹抗体为阳性,即所谓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患者。显性感染患者和无皮疹或隐性感染患者的比例为1:6~1:9。

  胎儿被感染后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轻者引起胎儿发育迟缓并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出现多种畸形。

  常见有耳聋、眼损害白内障、视网膜病、青光眼等、心血管畸形、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肝脾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损害等。

  大多在生后有临床表现,部分可于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症状,如耳聋、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精神动作异常等。

  2.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

  母体在孕期前3个月感染RV可导致胎儿发生多系统的出生缺陷,即GRS,感染发生越早,对胎儿损伤越严重。

  胎儿被感染后,重者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轻着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甚至累及全身各系统,出现多种畸形。新生儿先天畸形多为先天性风疹所致。

  多数先天性患者于出生时即具有临床症状,也可于生后数月至数年才出现进行性症状和新的畸形。

  3.关节炎

  主要见于成年人,特别是妇女患者。我国已有儿童风疹性关节炎的报道发生原理尚未完全明确,多系病毒直接侵袭关节腔或免疫反应所致出疹。

  期间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等红肿痛,关节腔积液内含单核细胞,有时数个关节相继肿痛,类似风湿性多发性关节炎但多数能在2~30天内自行消失。

  4.心肌炎

  患者诉胸闷、心悸、头晕、萎软、心电图及心酶谱均有改变,多于1或2周内恢复。可与脑炎等其他并发症同时存在。

  5.出血倾向

  少见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所致,常在出疹后突然出血,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呕血、便血、血尿。多数在1~2周内自行缓解,少数病人颅内出血可引起死亡。

  6.脑炎

  少见发病率为1∶6000,主要见于小儿,一般发生于出疹后1~7天有头痛、嗜睡、呕吐、复视、颈部强直、昏迷、惊厥、肢体瘫痪等脑脊液的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病程比较短,多数患者于3~7天后自愈,少数可留后遗症,也可有慢性进行性全脑炎。

  风疹的诊断和检查

  风疹患者的皮疹形态介于麻疹与猩红热之间,因此应着重对此三种常见的发热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此外,风疹尚需与幼儿急疹、药物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A组中2、4、9、16型及B组中1、3、5型,埃可ECHO病毒4、9、16型感染相鉴别。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还需与宫内感染的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相鉴别。此三种胎内感染与先天性风疹有相类似之症状。

  典型的风疹病人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如前驱期短,开始在面、颈部有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1天后发展到躯干和四肢。

  4天或更少时间皮疹消退,上呼吸道炎症,低热、特殊斑丘疹,耳后、腋窝、腹股沟枕部淋巴结肿痛等。

  但在流行期间不典型病人和隐型感染患者远较典型病人为多,对这类病人必须做病毒分离或血清抗体测定,方可以确定诊断。特异性IgM抗体有诊断价值。

  此IgM抗体于发病4~8周后消失,只留有IgG抗体。妊娠期怀疑感染风疹的妇女所生婴儿,不论有无症状、体征,均应作风疹病毒分离和测定IgM抗体,阳性者即可诊断为先天性风疹。

  先天性风疹时特异性IgM抗体与自然感染者不同,胎儿 16周龄时,即有他自己的特异的IgM,出生后6个月内持续升高,此后渐下降,但一岁内均可测得。

  自母体来的IgG抗体生后数月时即下降而婴儿自身的 IgG风疹抗体同时持续上升。

  风疹视网膜炎往往为诊断先天性风疹的重要甚至唯一的体征。视网膜上常出现棕褐或黑褐色的大小不一的点状或斑纹状色素斑点,重症患者除斑点相大外并伴有黄色晶状体。视网膜血管常较正常窄细。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2、快速诊断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查咽拭子涂片剥脱细胞中风疹病毒抗体,其诊断价值尚需进一步观察。

  3、病毒分离

  一般风疹患者取鼻咽分泌物,先天性风疹患者取尿、脑脊液、血液、骨髓等培养于RK-13、非洲绿猴肾异倍体细胞系vero cells或正常兔角膜异倍体细胞系SIRC cells等传代细胞,可分离出风疹病毒,再用免疫荧光法鉴定。

  4、血清抗体测定

  如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为阳性。

  其中以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最常用,因其具有快速、简便、可靠的优点,此抗体在出疹时即出现,1~2周迅速上升,4~12个月后降至开始时的水平,并可维持终身。

  用以测风疹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局部分泌型IgA抗体于鼻咽部分泌物可查得,有助诊断。也有用斑点杂交法检测风疹病毒RNA。

  风疹视网膜炎往往为诊断先天性风疹的重要甚至惟一的体征。视网膜上常出现棕褐或黑褐色的大小不一的点状或斑纹状色素斑点,重症患者除斑点粗大外并伴有黄色晶状体。视网膜血管常较正常窄细。

  风疹如何治疗

  因本病症状多轻,一般预后良好,故似不需要特别预防,但先天性风疹危害大,可造成死胎、早产或多种先天畸形,因此预防应着重在先天性风疹。

  1.一般对症疗法

  风疹患者一般症状轻微,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症状较显著者,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对高热、头痛、咳嗽、结膜炎者可予对症处理。

  2.并发症治疗

  高热、嗜睡、昏迷、惊厥者,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原则治疗。出血倾向严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输新鲜全血。

  3.先天性风疹

  无证状感染者无需特别处理,但应随访观察,以期及时发现迟发性缺陷。

  有严重症状者应相应处理:有明显出血者可考虑静脉免疫球蛋白,必要时输血。肺炎、呼吸窘迫、黄疸、心瓣畸形、视网膜病等处理原则同其他新生儿。

  充血性心衰和青光眼者需积极处理,白内障治疗最好延至1岁以后;早期和定期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以早期诊断耳聋而及时干预。

  4.药物治疗

  除对症治疗外,干扰素、利巴韦林等似有助于减轻病情。

  5.主要是支持疗法

  对症治疗,可酌情给予退热剂,止咳剂及镇痛剂,喉痛用复方硼砂液漱口,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或生油涂拭,结膜炎用0.25%氧霉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数日。


参考资料
标签